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很多与蹴鞠有关的物品,很多博物馆也有这样的藏品。从蹴鞠中窥见足球文化的历史渊源,颇有意义。
我国源远流长的蹴鞠文化
安徽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宋代文物——蹴鞠纹牙雕笔筒,真实地反映了宋代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
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这款蹴鞠笔筒前往德国参加“球类运动——足球历史展”。此笔筒高16厘米,直径10.9厘米。笔筒外侧刻有庭院。院子里有几个人在玩蹴鞠。所刻线条皆以墨染。
笔筒正面刻有蹴鞠竞技场。四名穿着短衫的人分别站在擂台的四个角落,身体微微向擂台中央的蹴鞠倾斜。旁边还有一个穿着官方制服的人,就像裁判一样。
淮北濉溪柳子大运河遗址共出土文物数千件。出土文物中,有一对宋代精美的抱球童瓷雕塑。据专家介绍,孩子怀里的纹理清晰的球就是唐宋时期流行的蹴鞠运动。
就像全国各地征集的“足球文物”一样,它们证明了中国和足球的起源,证明了蹴鞠曾经广泛流行于民间。尤其是宋朝时期,蹴鞠的受欢迎程度恐怕不亚于现在对世界杯的关注。
蹴鞠图案在宋代文物中出现较多,也较为精美。事实上,蹴鞠的传播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蹴鞠一词最早记载于《史记·苏秦列传》。 《汉书》中多次提到蹴鞠。
国际足联前主席布拉特曾说过:“足球起源于中国,并从那里传到埃及,再从埃及传到希腊、罗马、法国,最后传到英国。”
国内外体育史和足球权威人士都认为蹴鞠是足球运动的起源。汉唐时期,蹴鞠先后传到日本、韩国、法国和英国,并在英国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足球。
人人都爱蹴鞠
笔筒作为学习用具,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安徽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宋代象牙雕刻蹴鞠笔筒可以证明当时的文人也热衷于体育运动。
蹴鞠曾是中国古代妇孺老少喜爱的运动,在各种文物中均有体现。
汉代史书中对体育运动的记载很多,文物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蹴鞠场景。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枚西汉的“蹴鞠纹印”,材质为铜,有双面印章。凹纹的一面是两个人面对面,用脚背击球。
据业内人士介绍,汉代石像上经常出现舞者、鼓者悬空圆物的场景,一般认为是汉代蹴鞠。石像上的蹴鞠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演蹴鞠,占多数;另一类是纯粹为了身心愉悦的蹴鞠。
表演蹴鞠属于汉代百剧范畴。它通常伴随着伴奏音乐或鼓声。蹴鞠的动作根据节奏而变化。表演者用高难度的动作来娱乐观众,有点类似于杂技表演。汉代的蹴鞠也是当时军事训练的一种手段,属于军事检阅的一部分。
但无论是印章还是汉画像石上的蹴鞠,线条都比较粗糙,蹴鞠场景的细节也不清楚。
唐宋以后,表现蹴鞠场景的艺术品更加细致、有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精美的文物。在绘画领域,最著名的文物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太祖蹴鞠图》。
向我们展示了宋太祖等人在部队闲暇时踢足球的情景。此画为元代钱选临摹,原画为宋代苏汉臣所画。前面踢足球的两个人是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后面观看的四人分别是大臣赵普、褚兆甫、党进、石守信。明代唐文峰《蹴鞠诗》云:“宜乐于军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代苏汉臣的《长春百子图卷》。有四个孩子打蹴鞠的场面。中间的蹴鞠是用红、绿、蓝、赭色等不同颜色的皮革制成的。明代的《玄宗兴乐图卷》也部分表现了当时皇室对蹴鞠的热情。图中,玄宗坐在台上,观看台下蹴鞠艺人的表演。
陶瓷、铜镜、象牙雕刻等各种材质的器物上经常出现蹴鞠的场景。河北邢台出土一件“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童球纹八角枕”。瓷枕枕周饰有两条粗细不一的墨线,里面绘有儿童蹴鞠的图画。
孩子穿着一件剪领窄袖的碎花连衣裙,下着一条肥腿长裤。他左脚着地,右脚踢球,充满了童趣。
除了瓷枕之外,用于化妆、盥洗的铜镜也是日常生活用品。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有一面著名的宋代蹴鞠纹铜镜。背面是高浮雕的四位男女一起蹴鞠的场景。画面中,一个人在踢球,一个人似乎在防守,另外两个人在观看,非常生动。
除了陶瓷、铜等容易获得的材料外,象牙等稀有材料也进入了宋代人们制作器物的选择,足见这一运动的“清高”本质。安徽博物馆藏的宋代象牙蹴鞠笔筒就是一个珍贵的例子。
当代中国普及足球的意识正在兴起。就像古代孩子们喜爱蹴鞠一样,传统蹴鞠的新玩法也逐渐活跃在儿童户外课堂上。未来的传承和提升或许是可期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eizhong666.com/html/tiyuwenda/9665.html